社交网络成瘾,影响了你的心理健康吗

少点 FaceTime,多点 face to face time

当 Tallulah Wilson 自杀的时候,这个可爱的小芭蕾舞蹈演员,才只有 15 岁。

她在网上假扮一名经常嗑药的人士,并且逐渐开始区分不开虚拟和现实,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。她的妈妈发现了她在 Tumblr 上发布的那些疯狂的内容,强迫她关掉了网站,然后将她送去心理医生治疗。

就在她的博客网站关闭没几天之后,她跳下了伦敦地铁的轨道,被疾驰而过的列车夺取了生命。

2002 年时候,Tim Piper 也在 17 岁的灿烂年华里,终结了自己的一生。由于同样患上了抑郁症,他在网上搜索如何自杀的方法,并最后在他的卧室里上吊自杀。

社交网络有非常多种用法,而按照这些网站的设计者的最初目标,它们应当是被用来加强和朋友、家庭的社会交际的。然而,研究者发现,很多 Facebook 上活跃度非常高的青少年,却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自傲、反社会,甚至更多更严重的心理问题。社交网站的创立者或许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:在网上越活跃,越「成功」的人,在学校、工作和现实生活中,反而越「失败」。

因此,如果你拿两个数据比较来看:12 亿 Facebook 用户,和 4.5 亿存在各种程度心理疾病的人群,你会发现,社交网络带来心理疾病这一问题已经蔓延全球,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。

网络暴力正在抬头

*15 岁的少女 Amanda Todd 在被网络暴力折磨多年后于 2012 年自杀

从美国 Pew 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来看,社交网络是造成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,尤其在网络暴力这一块。

今年早些时候,英国的慈善组织 ChildLine 报告说,网络暴力有抬头的迹象。在 2012 – 13 年间有 4570 起由儿童举报的网络暴力,而这一数字在一年前只有 2410。

是什么造成如此多的网络暴力?人们发现,社交网络在某些场合被滥用,不管是在交友还是在受害者自己身上。

早在 2005 年,某知名博客搜索引擎就已预言社交媒体大势已去,人们从网络实时交流中获益的时代已经终结。使用别扭的网络语言,改变日常的交流模式,苦于选择合适的头像,纠结推文的标签,这些都是社交网络带来的问题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社交网络的问题会愈演愈烈。今年是全球第一年推行「谈心日」。在 2014 年 2 月 6 日那一天,人们被鼓励在社交网络上开展对心理问题的讨论,试图减少大众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。

虽然社交媒体在这件事上对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,这并不能掩盖它在其他方面的负面作用。

社交网络影响心理健康

社交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普遍。有几项研究表明,社交网络,特别是 Facebook,对人们的幸福感有负面影响。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连续两个星期观察受试者 Facebook 的使用状况。他们发现,使用频率高的人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也高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会觉得自己人生槽糕透顶。

无独有偶,在 Everyday Mindfulness 上发表的一篇博文总结了社交网络上一个常见的现象,叫「时时对比」,说的是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比较自身现状和理想状况的行为。

简短地说,就是我们把自身体验和预期体验进行比较。但当我们把自身体验和 Facebook 上的体验比较时,我们内心的魔鬼就苏醒了。因为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塑造的人格只表现我们生活中最好的部分,这与我们真实的生活形成了强烈对比。

如果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证明社交网络的危害,请阅读 DoSomething.org 上的一篇文章,叫做《科技影响心理健康的九种方式》。这篇文章列举了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造成的种种危害,包括抑郁、孤立、不安以及害怕落单这一新现象。

谨防社交网络成瘾

移动设备的普及让人们无处可逃,大多数人迫于同伴压力而保持 24 小时在线。人们有多种方式可以接入社交网络,这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:社交网络成瘾。

现在,有很多自助指南帮助大众更好地应对社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。但最彻底的解决办法需要人们自身意识到,健康即财富,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的。

原创文章,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本文来自云中客,本文固定链接:http://vr.ccyzk.com/512.htm

推荐文章